正在阅读:顾诚:读书人的骄傲与天真

顾诚:读书人的骄傲与天真

2021-11-22 21:12 明清史研究 陈辉/文
      

                顾诚:读书人的骄傲与天真

      [提要] 顾诚(1934年11月-2003年6月25日),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毕业找工作时,我给社科院打电话求职,一听说是顾诚先生的弟子,人家当场就答应录用。

      误打误撞进了顾门

      1994年至1997年,我拜在顾先生门下做硕士研究生。我原来报的是先秦史,因为名额满了,被分配去学明史,现在想来很幸运,一是我更喜欢明史,二是能向顾先生学习。

      第一次见顾先生,是入学前考试,他个子不高,坐在角落里,在教授堆中很不显眼,先生当年还不满60岁,可看上去非常显老,话很少,不怒自威,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不算太深。

      真成了弟子,才开始叫苦,因为先生太严格。他让我们每两周去他家上一次课,今天导师已很少这么要求学生了。先生学问功夫接近清初的“朴学”,要求必须使用一手史料,要有旁证,可明史资料非常少,多是胜利者修史,不太靠得住,而遗老的作品异传、讹传、为尊者讳的地方又很多,所以可用的东西少之又少。

      先生给我们布置了一门特别的功课,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抄书,都是几百年没人看的东西,主要是明末清初人留下的笔记,虽然不是一手材料,但能加强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我们这一代从小没经过私塾,没接受过经史子集的技术训练,这算是恶补了一下“小学”(清代称语言文字学为小学)知识,所以我认识的繁体字比较多,直到今天,还能经常拿出来显摆一下。

      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说实话,我挺怕先生的。

      一年级假期时,我们偶尔去另一位学者家拜访,结果先生知道了,大发雷霆,说:“如果不想跟我学,你们就走。”

      原来,两人学术观点不同,引发过矛盾,平时见面互不说话。在学问上,有的人能兼容并包,但顾先生不同,他将全部人格都放在了专业中,在自己的领域中钻研得极深极透,所以很难接受他不认可的观点,在学问立场上,他绝不含糊。

      【萧戊生案】从行文来看,“另一位学者”当是我校明史领域的老师,且在作者读硕士时(94-97)有硕导资格。不然顾先生也不会因学术观点不同发生过矛盾,还置气让自己的弟子转投他门。

      硕士快毕业时,先生让我考他的博士生,可我已经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不想再学了,先生勃然大怒,又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说辛辛苦苦培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却拿硕士学位当敲门砖。先生最反感这样的弟子,有一段时间不和我说话。

      其实,没几个人敢上先生的博士生,他这一辈子才带了4个博士,因为他要求严,不好毕业,大家都被他给吓着了。

      【萧戊生案】查我校藏博硕学位论文,只查到顾先生的带的两个博士:梁志胜和彭勇。二人博士论文均与明代卫所制度有关。梁志胜现任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彭勇现任中国民族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微博名“书会儿”。查《顾诚先生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知顾先生还有一位弟子林仕梁,现任教育局教育督导局副局长。但我校学位论文库里未查得此人,当是签了保密协议,有可能是顾先生四个博士中的一个。据环球人物网《顾诚,为学问豁出命》载,顾先生还有一位弟子王莉,2012年任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国家文物局纪委书记。此人学位论文亦未查得,有可能也是顾先生的博士。但据《顾诚,为学问豁出命》一文介绍,顾先生硕博学生共计14名。学位论文库仅见博士2位,硕士7位。因此,林、王二人也有可能是顾先生的硕士生。另,顾先生所带硕士中,赵世瑜先任职于北京大学历史学院。孙献涛任《光明日报》副社长,总编辑。

      把弟子当儿子养

      先生对不钻研学问的弟子非常反感,对钻研学问的弟子完全是另一个态度。比如他的大弟子陈宝飞,先生视如亲生儿子,陈师兄在新加坡留学时,先生去台湾讲学,特意把他叫去见了一面,平时也是特别关注,嘘寒问暖。

      【萧戊生案】查我校藏博硕学位论文,顾先生的硕士中,有一位叫陈宝良。(87年毕业,为学位论文库所见顾诚最早的硕士)查百度百科,陈宝良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现就职于西南大学历史学院。事迹与文中陈宝飞同,因此文中的陈宝飞应是笔误,或记忆错误,应改做陈宝良。

      顾先生就是这么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很看重态度,因为他的学问足以开宗立派,就像大侠一样,总想把一身功夫传出去,遇到混文凭的弟子,他就非常不喜欢,觉得耽误了他的时间。

     在先生骨子里,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他跟我们说,学历史的,40岁之前不能写文章,因为思考不周密,不论怎样勤奋,看到的史料还是不全面。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明末四毁书院》的习作,没敢告诉先生,交给师兄发表在一个学报上,不知怎么先生看到了,他非常认真地说:过去没发现你的文字功夫还这么好,写得很活泼。然后给我指出了不足之处。

      先生知道我不太专注学术,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直来直去,觉得你有一点进步,他依然会赞美。

      沾了顾先生很多光

     先生和很多学者不一样,他在圈外没什么名气,他也非常不屑于去争取,但在圈内,大家对他非常尊敬。

      我的同学中,有一位是日本人,她曾经很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好,就去问当时日本最著名的汉学家山田,山田说:你去找顾诚,他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人。

     还在上研究生时,一次开学术会议,主持人说顾诚先生也来了,顿时大家就涌上来,把先生团团围住,仿佛见到明星一样。

      毕业找工作时,我给社科院打电话求职,一听说是顾诚先生的弟子,人家当场就答应录用。

      在圈外,大家不知道顾诚是谁,常拿我开玩笑,“你老师厉害,会写诗,会砍人,还懂历史”(将顾诚先生与诗人顾城搞混了)。可真懂行的就不一样,有一次,我和一位很有学问的老记者聊天时,谈到先生,他突然跳了起来,惊呼道:“你是顾诚的弟子啊!我要好好看看你。”

      因为先生的缘故,像这样被高看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回想起来有点后悔,如果能跟先生一直学下来,也许会更有成就感,毕竟站在先生的肩膀上,只要再努力一下,很容易有所成就。

     先生亲自为我倒茶

      毕业以后,逢年过节都会去看先生。

      给先生当学生时,先生很少给好脸色,一杯白开水都没喝过,还得好好坐着,不敢乱动,否则先生当场就骂:好好坐着,想听不想听?不想听出去。

      可出了师门,每次去先生都是亲自给我倒茶,离开时,先生必送到楼下,极有长者风范。

      他的世界泾渭分明:对弟子要求极严,因为他视为传人,一丝不苟;可离开后,就成朋友了,便非常体贴和周到。严师与长者的统一,先生颇有古代士人的风范。他和没学术争议的人关系很好,对晚辈也很客气。

      一篇论文成就大书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奠定先生学术地位的一本书,先生生前很重视它。这本书源于一篇论文,即1978年1月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李岩质疑》,此前李岩被书写成明末农民起义的周恩来,顾先生自1971年开始研究明史,当时正“批林批孔”,研究别的弄不好成反革命,研究农民战争比较安全。先生英语非常好,一度想搞美国历史研究,后来说搞不了,美国人研究得太透了,几乎能把华盛顿的活动逐日还原出来,我们还研究什么?

      先生经过七八年的研究,看了很多一手资料,他提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李岩这个人。

      论文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轰动。当时国外学术界也关注到李岩这个人,觉得可疑,但没有更多证据。可以说,1978年时,史学界存在着一个国际竞争,顾先生在李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美国学者对他非常钦佩,还专门跑来见了顾先生一面。

      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顾先生开始准备写本农民战争的书,1982年开笔,1984年完成。

      修正了时代的偏见

      不否认,本书依然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比如字里行间颇有褒扬农民起义、贬低地主的意味,但从整体上看,它修正了当时的许多偏见。

      由于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影响巨大,人们对明末农民起义形成了许多误会,比如把李自成理解成红军领袖,把农民起义看成是接力棒式的发展,将李自成、张献忠虚拟成统一战线,捏造出荥阳大会、双雄会等……

      在本书中,顾先生率先提出:李自成从没被封建化。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取得政权后,很快会走向封建化,可李自成却一直是流寇式的,没有根据地,没有政权建设,因为他过于年轻,身边没高人,政治经验差,虽然革命精神很强,但始终是造反派,只能改朝换代,不能定鼎天下,不论清军是否入关,这个政权都很难持久,虽然死在九宫山死在团练(相当于今天的保安)手中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可李自成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没一个能立住的,这就足以说明,其失败带有必然性。

      先生的结论价值很大,就我所看到的,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书在史料、史识方面能超过《明末农民战争史》。

      明朝不光那些事

      《明末农民战争史》曾准备再版,因为在研究南明史时,顾先生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此外还做了“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大西地方政权官员表”等三个表格,都是非常尖端的学术成果,但一直没能再版。

      先生是位读书人,不善也不愿去经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只想窝在角落里搞研究。

      重读这本书,真正懂行的人会觉得很累,因为都是干货,非常严谨。对于业余爱好者,本书故事很完整,细节丰富,也很有趣。顾先生主张用严谨的方式讲故事,本书体现了他的这个风格。本书前半部记载了大量人吃人的史料,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推荐读者看一看。

      历史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个史实,如果只展示最戏剧化的故事与结论,这当然会好看,却虎头蛇尾,营养有限,相反,坐10年冷板凳,不说一句空话,这样的东西你越读心里越踏实。像《明末农民战争史》这样的书,一个月读完算是很快的,好东西读者也要花时间,否则你看到的永远是快餐。

          顾诚:读书人的骄傲与天真

                                         编辑:红研


顾诚:读书人的骄傲与天真

好消息:2021全国素质教育新课堂教研成果评选主要有论文、课件、微课教案评选等。同时开展第十四届正心杯全国校园科幻写作绘画大赛。主办单位:《山西科技报·今日文教》编辑部、中国中小学教育艺术教与学研究中心、《作家报社》、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中华文教网等。咨询电话;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返回国学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中华新闻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