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文化网移动版

首页_旅游文化_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张国强

文化产业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点。京津冀三地地理区位一体,文化传承一脉,具有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现实机遇。长期以来,三地文化产业发展各自为战,各成体系,缺乏区域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制约了三地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因此,必须对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进行整体谋划,建立联动机制,采取务实举措,推进协同发展。

加强一体化规划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从当前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看,北京市具有明显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优势,不仅在京津冀地区而且在全国都处于领头羊地位,对周边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天津市海运、空港条件高效便捷,对发展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业非常有利。河北地缘辽阔,历史文化厚重,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是,三地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有效整合和衔接,投资大量重复,同质化竞争,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未能实现互为补充、合作共赢。特别是对于河北来讲,由于“虹吸效应”的影响,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处于散、弱、小的状态,与京津存在较大落差。

鉴于以上情况,必须着眼于大局,强化一体化规划意识,对制约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研判,对三地文化产业的总体优势和比较优势进行总体分析,增强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统筹。要在三地签署的《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合作对接意识和分工协作观念,结合区域实际和产业方向,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为重点,以文化设施相联相通为基础,以资源对接对流为核心,依法共同制定相应规划和政策,探索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路径,建立三地协同发展机制。发挥好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上促进区域内文化资源实现充分整合和优势互补,避免同质竞争,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调合作机制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已经展开了文化部门、文化企业间的合作,但在资本、人才、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还远远不够,巨大的合作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有效的合作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

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框架下,对文化产业合作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加快完善对接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消除地区间行政障碍,做到有转移、有承接,更加充分利用各自特色资源优势,在项目开发与拓展上互相提供帮助,增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三地政府间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并逐步完善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同时,应成立由三地文化部门主管领导牵头的京津冀文化合作协调工作小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掌握和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协同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利用商贸洽谈会、文化艺术节、大型展销会等渠道和平台,搞好三地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的宣传推介和交流,不断强化三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念,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和高效对接,引导区域关联文化企业贯通产业链,共同构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带。

搞好项目运作和园区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责任编辑:中华新闻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