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著名乡村教育家王拱璧长篇小说《风雨杏坛路》出版
时间:2022-01-21 12:15 来源:来源:华文作家网 作者:马文 点击:次
本网讯 历时三年的艰苦精心打造,描写漯河市著名历史人物王拱璧的长篇小说《风雨杏坛路》在河南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1月正式出版了。这是作家马文创作的有关漯河市历史人物的第三部传记小说。
记者采访马文时,他说,王拱璧,名璋,字拱璧,笔名工碧、共避,1886年9月17日生,祖籍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青年村)。是著名爱国人士、乡村教育家、进步教授、学者、诗人,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从日本留学回来,是响应李大钊号召,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中涌现的一颗耀眼明星。
漯河市人大副主任焦红艳因为在王拱璧家乡住队,体会较深,认为出版的小说符合“崇文尚德、务本图强”的漯河精神,于是不辞辛苦为小说写了序言。她在序言中说:“1920年王拱璧先生在家乡创建的‘乡村自治’和青年公学,于同年秋后就初见成效,而被誉为‘博士下乡’。1926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展了农村平民教育,但河南王拱璧先生的青年公学及其乡村自治是1920年,要比河北乡村教育家晏阳初早六年,在家乡所办青年公学比我国大名鼎鼎、闻名遐迩乡村教育家陶知行办的晓庄学校早了七年,如此说来河南王拱璧才是我国‘乡村教育’和‘乡村自治’的滥觞。”焦主任还说“就整个‘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从思想进步意义来讲,王拱璧先生更具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革命特色’,如‘减租减息、抑富扶贫’和‘让农民耕者有其田,人人有劳动,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学上,人人有知识,人人有权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王拱璧先生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比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等著名乡村教育家具有更大的进步性,突出表现为他与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始终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人民性。王拱璧苦心孤诣挽救农村危机的尝试,富于开创性的实践,时至今日,还有人把他视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驱、‘大学生村官’的榜样。”
王拱璧青年时用不同的方式给中国共产党以支持与帮助,他是共产党最真诚的诤友,最可信赖的同路人。解放前曾经多次冒着风险、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积极组织营救被逮捕的共产党员;如营救共产党员马腾霞、刘济生、刘少楼等人出狱,掩护共产党员胡电生、李子纯、杨春芙、孟漱石、邹学勤脱险;偕进步民主人士杜子劲(同事)等出面释保汪宗尧、刘子文、宋黎生等17名共产党员出狱。他还支持儿女们赴延安和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2019年前,作者也对王拱璧知之甚少,一位老朋友对他说,你先后写了漯河历史人物陈星聚、岳飞、杨再兴,召陵区还有个著名的乡村教育家王拱璧,也值得为他写一部传记小说。他领作者和九十二岁的王拱璧研究会原会长窦克武见了面,窦克武送作者一本《王拱璧文集》和《王拱璧诗词评注》,他日以继夜地翻看了数遍,感动得热泪盈眶,认为王拱璧的确是漯河市杰出的历史人物,不仅仅是漯河的、河南的也是全国的名人,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于是产生了创作一部描写王拱璧一生历史小说的想法。他开始收集有关王拱璧历史资料。在漯河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召陵区委、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帮助和支持下,作者找到许多有关王拱璧的历史资料,如漯河市区政协编纂的文史资料;漯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漯河市委组织部出版的《漯河革命故事选》;市宣传部、文联、档案局、文史部门、教育部门积极提供历史资料,召陵文化局不仅积极提供资料,还为组织专家进行研讨。个人也利用自己的优势提供资料,担任过青年中学的领导张满有、厐永卫;王拱璧的学生、后代和王拱璧研究会的专家窦克武、焦玉平、李保产、刘丰杰、赵宝山、王长有等也把保存的有关王拱璧的资料,提供给作者。尤其是召陵文化局为小说的出版。
2019年古稀之年的马文不顾身病体衰,一年多的时间,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方斗之室,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开始创作。首先他为小说明确一个主题思想,经和召陵区专家反复磋商认为,小说要围绕王拱璧精神去创作,即“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躬身践履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即:爱国、实干、创新、奉献”,有了作品主题,作者开始围绕主题通过王拱璧一生的发生的故事来表现王拱璧。
王拱璧是近现代历史人物,作者不可能对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知道得那么清楚准确。小说树立人物形象又不是靠说教、不是靠简单的罗列资料,而是靠故事情节,靠王拱璧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因此作者在塑造王拱璧形象时,坚持的原则是:发生在王拱璧身上故事既要真实可靠,又要在讲王拱璧故事时,可以加以想象和构思,根据王拱璧为人处世的思想动机、性格特点,会怎样想,怎么说,如何行动,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推理。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介绍和评论,作者非常感动。但认为将历史记载、零碎故事,变成长篇小说,谈何容易。想要树立起王拱璧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实形象,必须深入到王拱璧家乡进行调查了解。于是作者偕同王拱璧任教的河南大学学子朱庆华和在青年中学上过学的赵宝山到王拱璧家乡青年镇、青年村、青年中学、王拱璧纪念馆等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王拱璧的亲戚、同事、学生、老乡、青年中学的领导、教师进行座谈。青年中学提供了王拱璧详细资料,青年镇介绍了新村自治情况。亲戚、同事、学生、老乡介绍了王拱璧的形象特点、行事风格等,王拱璧的高大完美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他栩栩如生的一生在作者的眼前活了起来。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作者写故事时,对当时环境下,王拱璧处理事情的思想动机、前因后果进行了精雕细刻、绘声绘色地描绘。由于思路正确,小说的故事情节既实事求是,又精彩绝伦,此作品获漯河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直到2021年7月,拿出了第四遍初稿,分别给漯河市、区政协、宣传部、文联、青年镇、青年中学、教育局、文化局和王拱璧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征求意见。漯河市、召陵区有关部门和专家积极协助创作,如青年中学老师们对草稿还逐字逐句的帮助修改。实验高中副书记张满有多次到作者家中造访,建议小说的每一章要有个醒目的标题,故事性要加强等。在小说名称修改过程中,河南大学学子朱庆华反复琢磨,提出了小说名称应反映王拱璧在教育岗位上为报国做出的贡献,起名《风雨杏坛路》比较合适。经考虑,出版社采纳了此书名。原河南政协主席王全书赞成此书名,并题写了风雨杏坛路几个大字。为了精益求精,作者接连修改七遍后,方发给河南文艺出版社,得到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大家的共同心愿是通过这部小说,把王拱璧打造成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的永不褪色的名片。
(责任编辑:土火)
(责任编辑:中华新闻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