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文化网移动版

首页_摄影美图_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花之贵妃”——海棠花。拍于北京朝阳老君堂海棠公园。摄影 孙建军

海棠花素有“国艳”之誉,更有“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的美称,人们把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早在《诗经》之中,就有海棠类植物的记录,比如《诗经·卫风·木瓜》一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全都是属于海棠类的植物,它们在古时候常常被作为礼品互赠。汉代时期,海棠以其优美的姿色,被应用到皇宫园林中,作为观赏性植物。晋代,海棠花的美丽深得人们喜爱,当时洛阳的著名花园金谷园中就种植了很多海棠。金谷园是石崇所建,他非常喜爱海棠,并以海棠无香为憾事,甚至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唐代时,海棠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唐明皇曾将杨贵妃比作海棠花,“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杨贵妃有关,从此海棠便有了美人佳丽的意思。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拍于北京朝阳老君堂海棠公园。摄影 孙建军

宋代,研究海棠的书籍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海棠记》和《海棠谱》。宋代的帝王对海棠花钟爱有加,留下了许多题颂海棠的诗篇,使得喜欢它的人也随之增多。这时的海棠已经显示出了“百花之尊”的风范。宋徽宗在京城建成的皇家园林“艮岳”,园中栽培的全是海棠,其中的胜景被称作“海棠川”。两宋时代是咏海棠诗词最鼎盛的时代,有很多名篇问世。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对海棠尤为喜爱,甚至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写了两首著名的海棠诗。其中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两句流传最广。“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诗的关键句,写作者赏花的心态。此时夜已深,诗人却还未眠。明月的光华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海棠只能独自栖身于幽暗之中,作者看到这幅景象,于心不忍,想到这么美艳娇弱的海棠再也不能被人看到,海棠的美丽只能埋没在黑暗之中,心生怜意。一个“恐”写出了作者对海棠的担忧之情,表露出对海棠的深深关怀,也暗藏了作者要与海棠共度良宵的执著。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李清照亦有两首著名的关于海棠的词,其中的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尤其是最后的“绿肥红瘦”句尤为人称道。昨夜饮酒沉醉,只记得风雨大作,今朝酒醒,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园中的海棠了,“试问卷帘人”,她却说“海棠依旧”,怎么会呢?经过一夜的风雨,那海棠定是落红满地,枝叶茂盛了。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是作者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传神地写出作者的深情及心理情感。“应是”,是作者对海棠现状的推断,因她毕竟还未亲眼目睹,不能作十分肯定的判断。“绿肥红瘦”是作者预想的结果,因为催花风雨无情,那海棠必然不会再如往日那么美好了。这里的“绿”代叶,“红”代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残败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这两组词的对比,将花叶的状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同时也给人以联想:那“红瘦”表明春天正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夏天的来临,这是一种极其隐秘的季节物候转换的暗示。这几句语浅意深,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惜花情意,及对时光消逝的感叹,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之细腻,更传达出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另一首《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写的是暮春之景,其中有两句涉及到海棠。“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海棠花开放后,就是暮春,是百花凋零的时节,就是伤春的时节。看到海棠花开放,词人并不是像苏轼那样“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着眼于欣赏和珍惜海棠的美貌与芳容,而是第一时间联想到海棠开后,就是乱红飘飞的伤春时节,词人并非先睹物而后伤情,花还未落,就已经引起了伤春之思。“长记”二字,说明词人对此记忆深刻,无法释怀,更加突出了记忆之痛。词人深处闺中,目光敏锐,观察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就引起情感巨大的波澜,可知词人处于一个情感极具波动的时期。由这首词的背景可知,这首词写于赵明诚逝世后的第二年春天。词人与丈夫本是极其相爱,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天不作美,丈夫赵明诚病逝,词人独自辗转流离,人生之路只能踽踽独行,其悲其苦,更与何人说?春天海棠花开,一阵风过后,花落寸深,红白堆积,正是这个凋零的春天打开了词人记忆的枷锁。可是对于记忆的内容,词人并没有说,或许对于词人来说,这个记忆是一道不可能愈合的伤口,是词人心头永远的伤痛,更是生命所无法承受之重。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南宋的周紫芝有词曰:“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谁染玉肌丰脸,做燕支颜色。送春风雨最无情,吹残也堪惜。何似且留花住,唤小鬟催拍。”是一首咏海棠的词作。海棠迎风峭立,花姿明媚动人,楚楚有致,是雅俗共赏的名花。词的开头先写春日,“春似酒杯浓”,作者以盛满美酒的酒杯来形容春天,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因春雨似酒,春风如酒香,春天里的万物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特别是面容微红的海棠。“醉得海棠无力”,这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海棠在春风中沉醉的姿态,十分形象生动。它就像是喝醉酒的美人,脸上通红,独依春风,娇弱无力。“谁染玉肌丰脸,做燕支颜色”,海棠花轻着红色,像是被燕支染就的。上片着重描写海棠的外形颜色,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美人醉酒图,艳丽多姿,有富贵之态,正如陆游所说“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过两首咏海棠诗,此时作者已年过半百,但他爱国忧民之心却丝毫不减。他对统治者任用奸臣,排斥忠良,不图收复国土的行为十分愤慨,可是却因忠言直谏屡遭贬谪,因此作者对仕宦生活已经厌倦,有了归隐怀乡之心。“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作者思念家乡,就梦到了家乡的海棠花开。家乡的海棠应该是最牵动作者内心的一种花,那是繁花锦绣的象征,也是春光灿烂的象征,更是美好青春年华的象征。“锦绣堆”三字形容花团锦簇,十分灿烂的海棠花开的繁荣景象,那一簇簇的海棠就好像是用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堆积起来的。这两句极写故乡之美丽、海棠之绚烂,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与下文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李弥逊认为海棠花是春天之主。春天百花争妍,万紫千红,明媚鲜艳的花何止海棠,作者偏说“海棠开后春谁主”,意味着海棠花是春天最美的花。

“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这是宋人王淇的《春暮游小园》诗。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元代,战火连连,海棠依然长盛不衰。元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高克恭,在《过信州》诗中有“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的佳句,称赞道信州官道两侧栽种无数海棠的情景。也有诗人牟巘有“锦里宣华思旧梦,杭州定慧起新愁”诗句,称颂杭州的海棠。


金代元好问有两首《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中一首曰:“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诗人借未开的海棠,寄托自己矜持高洁的高尚节操。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明清,海棠遍及全国各地,可谓是无处不在,花园、道路、庭院、寺庙等处都留有海棠的足迹。明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海棠春睡”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据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家里就有一幅唐伯虎画的美人图,不知此图是不是与“海棠春睡”有关,也不知曹雪芹是不是见到过唐伯虎的这幅画,但《红楼梦》中有关“海棠春睡”的典故多次出现却是不争的事实。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清朝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集中写了几首咏白海棠的诗。小说中提及,众姐妹作诗咏白海棠,等到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认为此诗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李纨用“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的是白海棠所处的环境,首句略显任性任情,很符合待遇的性格;次句以海棠自比,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白海棠之色与韵,用词新巧,构思奇特。白海棠有梨花的洁白无瑕之姿色,有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神韵,它是超凡脱俗的。“偷”、“借”二字用得巧妙,以拟人手法刻画出白海棠的仙姿神韵。“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可是尽管它如此高洁,却是寂寞冷落的,满腹的心事无人可诉,白白地捱过一个个黄昏。这几句写白海棠,完全是作者(林黛玉)自身的写照,表现了她孤高的个性与寂寥内心。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进入近现代以后,海棠花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春城昆明圆通公园植有千株西府海棠和百株垂丝海棠,有“花潮”的美誉,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海棠既与美人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必定也与爱情有关。古人称它为断肠花,借花抒发男女离别的悲伤情感。据说秋海棠象征苦恋,当人们爱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因此,海棠花的花语就便有“苦恋”的意味了。

拍于北京朝阳老君堂海棠公园。(摄影 孙建军)


(编辑:鑫果)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孙建军摄影:“花之贵妃”——诗词里的海棠花


(责任编辑:中华新闻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