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2018-06-20 18:13
315记者摄影家网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小假期间,北京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华仁教育心作文的创始人吴迪老师带着学生和家长们来到北方水镇研学端午节文化。
端午与清明、中秋和春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学生们漫步在充满艾草香的小巷子里,感受端午空气中思念的气息。端午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的多发时期,所以古时候人们常常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的特殊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上午十点,孩子们首先观赏乐龙舟拔河比赛。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端午佳节,各地都会举办这一活动来纪念。在长城脚下的北方小镇里,伴着粽子的阵阵清香,家长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欣赏着龙舟、拔河比赛。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来到戏台前,身着汉服的少女为大家系上了象征着驱邪消灾的五彩绳。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这种仪式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祝福和爱意。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端午节的魅力。
画额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古时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长辈们蘸着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出"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现场,孩子们静静站着,闭着眼睛,感受毛笔在额头轻轻书写一个"王"字。丝丝凉意充满着祖先的智慧,楷体王字代表着希望孩子们像小老虎一样虎虎生威,生龙活虎的成长。
沐兰汤也是端午习俗。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不论男女老幼,全家共浴。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把汤水轻轻洒在孩子们的身上,寓意着消除百毒,健健康康。
端午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孩子们可以亲手制作一个香囊,然后佩戴在身上,艾草的香气不仅使孩子们浑身散发着一股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蝇。
提起端午不能不聊包粽子。粽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包粽子,过端午,不仅可以追忆屈原,同时还能通过包粽子体悟亲情,感受文化魅力。
近距离的接触端午文化对孩子和家长们无疑是兴奋的,欣喜的。丰富的端午文化让孩子和家长们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学和家长们表示:"希望明年我们还一起过端午。身着民族服装,隆重的过自己的节日。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是多么希望在生活中就可以体验到节日文化的魅力,希望这些美好的节日早些回家,希望他们回家的路不要太长,希望我们的心灵回归自己的文化家园的路不要太长,期盼着我们的灵魂可以早日栖息在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家园里。"
参加研学学生作文:http://www.315xwsy.com/news/10826.html
375136398@qq.com
相关阅读
-
“中华新闻文化网”更名为“城乡农科文化网”
-
藏文化书画艺术传承人 —— 密南仁波切
-
道医绝技传承者李中彬:坚守初心,传承道医文化
-
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大使:齐兰古——筋骨无痛复位导引术发明
-
以文化自信 献礼国庆——智渡禅师
-
梅竹双清见性灵:张光明教授师生书画展在济南齐鲁红木文化馆
-
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展览颁奖系列活动圆满举办
-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
-
飞驰环球2024文化艺术盛会在京举行
-
年画遗产铸硕果 文化精神开新花 —— 记德宝轩书画艺苑创始人
-
江苏徐州隆重举行大型文化助残项目启动仪式
-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燕氏文化产业链布局拥军启动仪
-
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贡献者、香港著名国学人物——梁峯诚
-
郦道元文学院高研班暨中媒文化艺术交流委员会高峰论坛在安阳
-
“文化学者郭谦图书、书法捐赠仪式”在山西大学图书馆举办
-
山西省图书馆举办“文化学者郭谦捐赠仪式”
-
“文化学者郭谦图书、书法捐赠仪式”在河北大学举行
-
文化学者郭谦图书、书法捐赠仪式在湖南益阳市举行
-
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展赛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
-
全球华人“和文化”文学艺术大赛隆重征稿